開的美 ◇ 謝的也快 ~ 3 / 4 @ 劍湖山
上市櫃公司 Q4 財報 已依法於昨日全部公布 就數字來看 全體總盈餘 雖然繼續年增 43% 達 1.096 兆 但成長率已較 Q3 的 52% 高峰 下降近 10% 財報裡有很多東西要看 除了季營收,因為已經先行公布過「月」營收 可以 Pass 以外 舉凡 毛利率、稅率變動 …, 甚至到現金流量表裡的現金餘額、 資產負債表裡的存貨 …, 等近千個欄位 都表彰公司的真實情況 也可能會影響股價 以往多數投資者 為了省時與方便 會〝捨近求遠〞 直接看損益表最後一個項目:EPS EPS (每股盈餘) 定義為:稅後淨利 / 普通股股數 這固然是一個很方便的指標 但一間公司從把商品做出來賣掉 ( 營收 ) 扣掉生產過程裡的直接成本 ( 營業成本 ) 再扣掉間接成本 ( 營業費用 ) 還要 +– 業外收支 ( eg:重要子公司或轉投資的賺賠 ) 最後再課稅 才會生出「稅後淨利」這個項目 舉個例子 有家公司叫 順達 (3211) 是台股電池模組三雄裡的 2 哥 如果您只看 EPS 圖形會長成這樣 順達 (3211) 財報圖 右圖季 EPS 部分 Q4 大幅噴出達 17.74 元 遠比過往平均單季賺 1.55 元高出很多 這是因為它於上季處分了龜山廠辦大樓 導致獲利大灌水 扣除這個因素, 這家公司的 Q4 本業獲利 ( 上圖左方綠線 ) 其實是較 Q3 腰斬的 一間公司的價值 ( 以及股價會不會繼續漲 ) 是取決於它的核心競爭力 於整體環境與他自己的產業裡 是向上提升 ( 像台積電一樣 ), 還是向下沉淪 因此, 稅後淨利與 EPS 固然很重要 當然要看 但在〝選股層面〞 我不一定會選 EPS 成長很多的公司 而是更看重「本業獲利」 本業獲利 vs 稅後淨利,有什麼差? 主要是差在 稅 與 業外 兩項 其中, 稅的部分 我們無法掌握 而且有時這一季被多課, 下一季就會補回來 長線上來看, 除非政策發生永久性變化 例如:被取消優惠,或以後都會被多課污染稅 否則這在投資與選股上 並不是最重要的課題 至於「業外」這一項 其實也要繼續細分 如果一家公司這一季業外賺很多、 下一季業外也賺很多、以後業外都會賺很多 像控股公司一樣 把獲利都做給子公司 那麼「業外收入」變多,對這家公司就是「利多」 但絕大多數的情況是, 像順達或其它公司一樣 是靠賣廠房這類「一次性」收入來的 由於這一季賺完了 下一季就會回歸正常 回到本業上 所以我會認為,這不會影響我對這間公司的長線看法 也就是這間公司的核心價值沒有改變 再複習一次 如果財報裡只能選一個指標 讓我挑出好股票 我會最看重「本業獲利」 因為這才會長長久久 而本業獲利, 其實就是損益表裡的「營業利益」 其定義為: 營收 – 營業成本 – 營業費用 也就是這間公司靠著他最核心的業務 ( 例如賣手機 ) 賺多少錢的意思 有了量化指標後 為了讓事情有效率 我會將算法定下來 每期只要有新資料公布 ( 例如昨天公布了 Q4 財報 ) 就可以重新來看 當下 最適合 投資 的股票 有哪些? 而且我們不是常說:基本面 很重要 嗎? 如果你只能挑一個量化指標 來衡量公司的基本面 我會跟您說, 本業獲利 ( 也就是營利利益 ) 會是最重要的! 來看一下 選股結果 最新 Q4 本業成長股 由於這是長線投資法 我不喜歡單季高高低低 下季又跌出榜單外的股票 所以不是只看 Q4 而是看 2022 Q4、Q3、Q2、Q1 四季合計成長率 也只表列市值跟成交量比較大的股票 儘量少買小股票 還加一些為了讓出來的清單 是更適合投資的股票 所做的篩選 排序依據為:近四季本業獲利成長率 表列 25 檔 像第一名的 陽明 2609 本業獲利長成這樣 陽明 2609 財報圖 怎麼解讀這些圖表 於上一篇文章 3 / 24 圖解股票量化資訊找好股 算是有說明過 清單裡的其他股票阿 都是像 2609 一樣 本業獲利穩定向上噴出的 我做的事情,就是讓找好股的流程 更有效率 至於表格裡那些股票,適合自己投資? 現在,又是否為好的買賣時點? 這邊還有兩篇這陣子寫的專文: 3 / 21 從集保庫存資料,判斷〝現在〞能不能買? 3 / 17 從 BBAND 指標,判定股價多空 可以作為延伸閱讀 希望文章 … 對您有幫助喔! 評論已關閉。
|